首页 | > 党群工作 > 工会工作 |
中国铁建劳模李艺娴:巾帼筑路展芳华 科技赋能谱新篇
在集大铁路的建设征程中,有一位闪耀的巾帼之星——李艺娴。她用智慧和汗水,在技术钻研的道路上砥砺前行,在铁路建设的舞台上绽放芳华,书写着一段段动人的奋斗篇章。
初出茅庐,扎根一线练本领
李艺娴,1993年8月出生,中共党员,硕士研究生学历,毕业于安徽建筑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专业。自参加工作以来,这名九零后女生,便将自己的青春与热情全部投入到现场技术与科技攻关工作中,成为了一名典型的技术钻研型人才。
李艺娴踏勘连续梁施工现场(李元萌摄)
初入职场,李艺娴选择在装配式项目深耕。在这里,她系统学习了地铁、装配式桥梁、市政等多个领域的预制构件知识。她协助团队精心设计预制构件生产工艺,合理规划生产线,逐步挑起工业园区建设前期规划、设计对接的大梁。这段经历,不仅让她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更让她对市政建设有了全新且深刻的认知。面对建设国家级试验室的艰巨挑战,她没有丝毫退缩,积极学习试验检测知识,深入研究申报流程,广泛调研各方信息并撰写报告,最终与设计单位紧密对接,规划出试验楼初步设计方案。此后,她又独立承担起码头的总体规划设计对接协调、国家级试验室规划、平台公司申报高新技术企业的成果规划以及协助园区信息化生产系统搭建等多项重要工作。在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她充分发挥专业优势,积极与外部单位和主管部门沟通协调,仅用半年时间就完成了玉祁码头多项关键报告和申请,为码头报批奠定了坚实基础。
深入一线,攻坚克难展担当
2022年,李艺娴主动要求奔赴施工一线,加入集大原高速铁路JDYZQ - 1标指挥部工程部,负责桥梁专业领域工作,并推进科研课题、成果编制等任务。集大铁路内蒙古段条件艰苦,标段全长34.554km,无论是高高的墩顶,还是深深的路堑,都留下了她辛勤的足迹;无论是狂风呼啸,还是大雪纷飞,施工现场总能看到她坚守的身影。
标段内施工难度极大,包含两个转体连续梁和内蒙古自治区首个跨高速铁路预制拼装框架墩,且施工工点紧邻既有营业线,天窗点作业频繁。作为“田学志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的骨干成员,李艺娴凭借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经验,反复钻研,成功总结出“墩底转体梁上下转盘临时锁定技术”,以及《转体连续梁悬挂式轻量拟形外模合龙施工工法》,助力集大铁路跨京包、唐包转体梁顺利转体合龙。在跨张呼客专预制拼装框架墩立柱及横梁吊装作业中,她连续十余个夜间天窗点坚守现场,利用无人机多角度摄录盯控,留存详尽资料,不断优化施工方案,为施工安全与质量保驾护航。施工结束后,她总结形成的技术改进方案荣获集团公司2023年度合理化建议和技术改进项目优秀奖。
多维研习,赋能行业促发展
2023年,在公司总部轮岗学习期间,李艺娴助力基层项目开发20余个专利方向,并持续跟进提供支持。她还积极投身于多项重大课题研究,包括集团公司的《铁路隧道施工全过程工艺工装技术与信息化管控系统研究》《铁路隧道衬砌施工新工艺工装与全周期质量智能管控研究》,以及股份公司的《川藏铁路隧道智能施工关键技术研究及装备研制》,参与编写其中子课题研究报告。同时,她参与编制多项行业标准和作业指南,为行业规范化发展贡献力量。
回归一线,创新创效结硕果
轮岗结束后,李艺娴再次扎根施工一线。她勇挑重担,牵头2项集团公司科研课题,成功攻克高寒区新近系地层强膨胀软岩富水隧道施工难题,形成五项关键技术,部分技术达到国际领先、国内领先和国内先进水平。她还将新技术、新工艺融入变更索赔工作,创造经济效益约200万元。她参与编写的工程方案和策划书屡获好评,研发的“移动式智能混凝土振捣机器人”深受认可。此外,她深入挖掘研究,开发50余项专利申请方向,组织申请20余件发明及实用新型专利。
李艺娴在研究新工艺(李元萌摄)
在创新工作室的平台上,李艺娴带领团队屡获佳绩。近两年,他们获得国家级优秀QC成果1项,省部级优秀QC成果2项,铁路行业优秀QC成果1项,股份公司优秀QC小组1项,集团公司优秀QC小组一等奖1项、三等奖1项;编写的4项工法获评三级工法;李艺娴公开发表多篇学术论文,其中1篇荣获集团公司优秀论文三等奖;团队已授权1件发明专利、4件实用新型专利,还有多项专利正在审查中,获得1项软件著作权。目前,集大铁路相关研究成果已荣获4项科技进步奖,李艺娴正积极筹备多项省部级、国家级奖项申报工作,为集大铁路创优创誉筑牢科技根基。
李艺娴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新时代技术人才的担当与奉献。她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了不平凡的业绩,成为同事们学习的榜样。相信在她的激励下,会有更多的建设者投身到科技创新的浪潮中,为我国的铁路建设事业添砖加瓦,铸就更多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