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群工作
首页 > 党群工作 > 工会工作

铁建劳模刘辉:以技术为笔 书写奋斗篇章

作者:门栩会 时间:2025-07-25 浏览次数:  【字体:

刘辉,男,中共党员,工程师,1990年1月出生,2013年7月毕业于内蒙古农业大学土木工程专业。现任中铁十九局广州公司第一项管部广花城际项目总工程师、质量总监。他先后参建了镇江菲舍尔项目、南宁吴圩机场配套设施项目、南宁铁路局职工住宅楼改造项目、广州地铁十八和二十二号线万顷沙车辆段、广花城际空港车辆段等重点工程。先后获得广州公司“先进(生产)工作者”“技术管理先进个人”“优秀共产党员”、集团公司“文明职工标兵”“十大杰出青年”、股份公司“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

成长——向上生长的力量在蔓延

2013年7月,他以脚踏实地的态度投身于镇江菲舍尔项目一线从事机电安装管理工作,以近乎苦行者的姿态开启职业生涯。为攻克专业短板,他每日扎根施工现场深耕细作,白天跟随资深工程师全程参与实操,主动承担值班任务以观察施工细节。晚上对比图纸和现场研读技术规范,整理施工日志至深夜,仅用三个月便精准掌握机电安装工程的核心技术与管控要点。面对水电管网排布与消防系统联动调试等复杂环节,他拆解300余张图纸,手持图纸与卷尺逐寸比对管线相对位置及标高,被汗水浸透的安全帽带和工装时刻映射着他昼夜不辍的钻研学习精神。他从零起步快速实现专业技术能力跃升,不仅能独立承担起水电及消防安装施工与质量验收工作,还能在施工实践中高效协调设计变更实施和资料归档移交工作,从一个不懂工程实践和管理的新人迅速成为项目的技术骨干。

刘辉(左二)带队梳理盖板防水重点(孙宏林摄)

2014年4月,南宁吴圩机场配套设施项目攻坚阶段,他临危受命担任调度指挥员,面对倒排工期的紧迫节点与繁重的施工任务,迅速吃透复杂图纸中的关键技术指标。在高温的露天作业环境下,烈日毫无保留地炙烤着大地,施工现场的温度远超室内,汗水湿透了衣衫,又被炽热的阳光烘干,留下一片片白色的汗渍,仍坚持驻守开挖、回填面指挥调度。针对交叉施工、软弱地基及人员短缺三重压力,他同步承担起管段测量标高放线工作,创新实施“大放坡分层削切+分段快速出土”工艺,通过优化工序衔接将原计划60天的开挖工作压缩至45天完成,上交一份令多方高度认可的攻坚答卷。

扎根——在坚守中培育梦想沃土

2014年9月,他加入南宁铁路局职工住宅楼改造项目,通过跨领域学习与实践,实现了快速成长。在担任工程技术质量部副部长、部长期间,不仅系统掌握了经纬仪、水准仪等精密仪器的操作,还深入学习了试验检测全流程管理,将理论知识有效转化为现场施工控制能力。通过主导施工方案编制与技术交底工作,他构建起涵盖土建施工、机电安装的复合型知识体系。并逐步展现出强大的技术创新能力,通过优化地下室防水节点构造实现施工效率提升35%,创新研究“主楼外脚手架与主体结构多级锚固体系”使结构稳定性提升20%,其主导设计的“可调式组合马凳筋”获得该公司“点子创效”二等奖。这些融合理论突破与实践创新的成果,充分体现了其快速成长的复合型技术管理能力。

2017年9月,他作为广州市轨道交通十八和二十二号线万顷沙车辆段一工区副总工程师,以创新驱动发展为核心理念,在复杂工程环境中走出了一条技术突破与价值创造并重的发展路径。面对工程任务重、工期节点紧和协调难度大等困难,他结合设计图纸和现场实际勘探情况,组织技术人员利用BIM技术模拟现场施工,推动架空板技术首次应用于盖板区软基处理,研究超厚软土层复合加固工艺节约工期,创新性实施三轴搅拌桩隔离软土围护体系,攻克连体承台施工连续性难题,创造软弱土层安全作业环境,高效提升技术经济指标。在技术攻坚过程中,他构建“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其主笔的《大型房建工程软土地基施工技术》突破传统工艺局限,获集团公司科技论文三等奖;创新研发的护筒改造施工工法通过国内权威专家认证,入选2023-2024年度广东省工程建设省级工法。他参建的广州市轨道交通十八和二十二号线万顷沙车辆段获得“詹天佑故乡杯”“广州市优质结构工程奖”“广东省建筑施工安全文明施工绿色样板工地”“中国铁建杯优质工程奖”,获广东省土木建筑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项、中国铁建股份有限公司科学技术奖二等奖1项等荣誉。

传承——光与火的接力从未停歇

2021年11月,他转战广花城际空港车辆段项目,经常性翻阅在万顷沙车辆段撰写的技术总结等经验资料,应用好的做法,规划布局于空港车辆段管理。他始终秉持“精益求精、价值创造”的管理理念,深度践行广州公司“六实文化”,以精细化管理为核心抓手,带领团队实施5项重要方案优化:开展临建设施多轮技术经济比选,寻求高质方案节约临设成本;优化溶洞处理注浆工艺,实现效益提升;优化钢模板配置方案,通过研发"整体式模板+可调式调整节"组合系统,实现大小截面框架柱模板的高效周转复用;结合管桩、钻孔桩、CFG桩标高优化初坪标高,减少土方开挖回填量;优化管桩连接工艺将机械连接改为焊接,节约管桩采购成本。他通过采取精细化管理与技术创新手段实现降本增效,充分彰显了工程管理者在技术创效与价值管理方面的卓越能力。

刘辉(左二)现场指导新学员钢筋验收标准(孙宏林摄)

坚守——他把岗位站成领航“灯塔”

在投身工程建设事业的征程中,他始终践行着人才培养与团队共进的理念。面对年轻技术人员的成长需求,他创新构建“实践+培育”的双向成长机制,将“早压担子早成才”的培养理念贯穿始终。通过搭建轮岗实践平台拓宽技术视野,同步实施“送出去深造+请进来指导”的培育体系,为青年人才铺设阶梯式成长路径,既注重通过夜以继日的技术攻关言传身教,更善于在钢筋笼加工优化、循环水利用、机具改造等课题研究中构建传帮带机制。这种"压担子给舞台"的培养模式,不仅催生出2篇优秀论文,2项实用新型专利和3项工法,更打造出一支技术传承有序、创新活力迸发的团队,真正实现了个人与团队、经验与创新的共生共荣。

他以党员之责铸匠心,用图纸上的红蓝批注丈量初心,以工地上的深夜坚守诠释使命。攻克“卡脖子”时冲锋在前,带徒传艺时毫无保留,把精益求精刻进每一道工艺,让创新成果成为党徽最亮的底色——他是工程师,更是永不褪色的中共党员。

企业简介
中铁十九局集团有限公司前身系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第九师,组建于1949年8月,历经长沙起义、广西剿匪、荆江分洪、抗美援朝、国内建设等不同历史时期。19...[详细]
联系我们

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