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新闻中心 > 专题专栏 > 党史学习教育 > 颂党情 |
夏荔:《峰爆》中的老洪和小洪就是父亲和自己
《峰爆》中,老洪是一位老铁道兵,小洪是一位新生代铁建人,而我和主角“洪翼舟”一样,也是一名“铁二代”。
我的父亲和影片里的老洪一样不善于言谈。从小到大,父亲和我每年见面的机会屈指可数,那时候脑海里没有“父亲”这个词的概念,不理解父亲为什么不能像别的爸爸那样在家陪伴我,那时对父亲说不上来的 “恨”。不管是家长会、学校活动,还是平时需要父亲的每一刻,几乎每次都见不到父亲的身影,甚至老师让我去写一篇父亲的作文,我都无从下手。
长大后,才知道他对我的爱一直以我不知道的形式存在。他总是默默地关心我,在背后支持我。
影片里,老洪不放心自己的孩子,在临近退休之际去看望在工地上班的孩子,甚至为了能保护自己的孩子,为了救更多人的生命放弃自己生命。
我刚参加工作的时候,父亲也和老洪一样默默为我做了很多事。他担心隧道掌子面危险,总叮嘱我随时注意安全;隧道空气不好,总打电话让我佩戴好劳保用品;隧道潮湿,在里面呆的时间长,父亲拿土工布为我的雨鞋“特制”了防潮袜子,然后让同事带给我……虽然从小和父亲不是很亲近,但他在背后为我做的种种事情,让我知道小时候自己一直误解他了。
现在自己也成了一名父亲,更加理解了老父亲。我想,当时父亲一年四季照顾不到自己孩子,那种心情也不好受。
影片里,很快就要完工的高铁隧道,一声“炸!”我的心咯噔一下。因为我明白,毁掉的不仅是金钱和时间的投入,更是所有工作人员十年来的全部心血。一个人的一生又有多少个十年?
我曾在胡麻岭奋斗过8年有余,太理解影片里那种心里斗争,一条隧道真的像自己朝夕相处的孩子一样,用尽了心血把它培养了10年,那一个“炸”字不是万不得已,谁又会说出,那种心里斗争只有建设者最为清楚。胡麻岭隧道被一次次的突水涌泥掩埋的时候,我们也和影片中的人物一样无助又无奈,但我们必须坚持,并且重新再来。
“洪翼舟,你知道你上去很可能下不来了吗?”“知道,但值得!”
这是电影《峰爆》中的小洪在千钧一发之际,决定冒险到悬崖上的山洞放置炸药时的一幕。他坚毅的眼神和果敢的回答,让我嗓子有些发紧,眼眶含满泪花。
“值得!”这两个字似曾相识。我不由想起几年前修通胡麻岭隧道,面对记者采访,我也说了这两个字。
当时,我就真心觉得,为中国老百姓,为贫困山区的人民修铁路,为了祖国这个大家庭,哪怕舍弃自己的小家庭,我也感觉我这份工作值!
为了打通被国内外专家定性为“国内罕见 世界难题”的胡麻岭隧道,父亲和我在胡麻岭隧道8年,平日却很难相见。面对外国专家“不可能”的预言,一批批国内外施工队带着先进设备和技术满怀信心的来,又锤头丧气的走,后来其他“兄弟单位”都相继撤离胡麻岭隧道。兰渝铁路沿线其他隧道相继贯通,胡麻岭隧道成了全线通车的“卡脖子”工程。难道兰渝铁路永远也不能通车了吗?难道老百姓期盼多年的铁路要搁置了吗?绝不能。在公司领导和各界力量的支持下,我和我们的团队坚决与突水涌泥作斗争,用“愚公精神”延续着平均每天7厘米的进程,6年的时间掘进173米,打通了胡麻岭隧道,向世界证明了中国人的力量和智慧,实现了中国人兰渝铁路的百年梦想。
影片里的工友们在工地坚守10年,为了应对随时有可能发生的险情,甚至雨天也不能休息。
我在胡麻岭的8年时间,也只回家过了3次春节。我在工地上结的婚,在施工最难的时候女儿出生了,女儿适应不了胡麻岭的气候,几次重病后被妻子从工地带回家抚养,每年最多只能见女儿两次。女儿两岁零八个月的时候看见我,还不认识。
看完影片后,我一想,《峰爆》中的老洪和小洪不就是父亲和自己的缩影吗?甚至那条修了10年的隧道,也像是我们父子曾经奋战过的胡麻岭隧道一样险情多发。感谢有人拍出了我们基建人的故事,也很荣幸自己能跟随父亲的脚步毕业后来到铁建工作,来传承这种能吃苦、敢吃苦的铁道兵精神。身为一名“铁二代”我感到自豪,我相信我的孩子在不久的将来,他也会为自己是“铁三代”而感到骄傲,他也一定会为有这样的爷爷和爸爸而感到自豪!
一直以来,无论遇到什么困难,我都坚信“没有过不去的山,没有趟不过的河”,我告诉自己,我血管里淌着“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老铁道兵的血液,不能孬!